罗其方离开蓝湾路五十三号之后,便看到巷子里面出现了几个走街串巷贩卖商品的货郎,他自然也明白,这些都是日本人安排的人,至于目的嘛……
呵呵,不问自知!
不过他现在也已经是上了日本人的这条船了,所以说有些事情也不是他现在能决定的了。
再说了,吴小梅母子俩现在对日本人还是有一定的价值的,所以说她们两人此时的安全还是能够得到保证的,至于说以后嘛,那就要看左名配不配合了。
他接下来的行程也安排好了,他会去上海,协助上海特高课找到左名,从而破坏上海特务处的组织架构,如果把上海特务处一网打尽的话,那将会更好。
当然,他还有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帮到江琦加木找到“李维”,而且对于这个事情,江琦加木已经明确的向他表态了。
只要他帮忙找到了李维,那么上海特高课将会给他进行引荐,保证他在未来的岁月之中,过得比在国党杭州站当情报组(行动组)组长还要好。
不过说实话,对于日本人的这个承诺,罗其方也没怎么放在心上,他也深知日本人的脾性,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
但是对于寻找李维的这件事情吧,他还是有一些兴趣的。
因为这个时候的他,真的是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在拉几个特务处的人下水,让他们和自己一起为日本人效力,毕竟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
而且要是有很多之前的同事和他一起叛变,投靠日本人,为日本人办事的话,那么在他的内心深处,也会好受不少的。
其实罗其方也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这种有些病态的心理,大概是在他没有忍受住日本人的严厉审讯,最终决定交代的那一刻吧!
不过没有点心理疾病的人,怎么能成为特工呢?
“一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呀,但是也实在是太难熬了,唉!”走出蓝湾巷之后,罗其方抬头看了看还是有些阴沉沉的天空,随即有些感叹的说了一句。
今天是1938年的七月七日,距离1937年的七七事变刚好一年,所以说有些时候命运真的是无常。
去年的这个时候,他还一心要和日本人抗争到底,为这个国家,为民族做点贡献了。
可是今年的这个时候,他却要帮助日本人去对付中国人,甚至于他也成为了一个很多人眼中的卖国贼了。
也不知道明年的今天,他又会怎么样?
当然,感慨的话语其实也不必太多,因为他现在也是身不由己的,没看到停靠在街角的那里汽车吗?
日本人可是一直都跟着他的呢!
而且罗其方敢肯定,这个时候日本人的便衣也是盯着自己的。
这就叫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呀!
……
武汉作为湖北的省会,地处中原地带,而且水陆交通都非常的便利,素有“九省通衢”之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南京失陷之后,国党政~府也是随即宣告要搬迁到重庆去,可是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和工商业基础又使得武汉成为了战时中国事实上的军事、政治及文化中心。
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在南京失守之后便立即筹划了以保卫武汉为中心的军事计划。
而日本人在5月19日占领徐州之后,随即也是以3个师团的兵力沿着陇海路西进,准备以主力由豫东平原与皖北地区直压平汉线,接着席卷郑州、开封,南下信阳,然后与预备使用于长江方面的一个军一起来会攻武汉。
甚至于日军大本营在5月底已决定于秋季攻占武汉,并视攻占武汉、控制中原要地为压迫中国政~府投降或崩溃的最大机会。
只是黄河决堤造成的大面积泛滥阻止了豫东日军的进攻势头。
不过就算是面对着这种境况,日本人也肯定是不会放弃进攻武汉的。
因此在这个时候,武汉会战的前哨战已经逐渐展开了,日本人一面派兵占领前进阵地,一面又从各地集结主力准备总攻武汉。
不过国党的军事委员会此时也制定出来防卫武汉的作战方略,并且以武汉三镇为策动全国抗战的中心。
毕竟武汉之其得失为国内外所瞩目,所以说绝不能轻易放弃。
当然了,在经历过连番的失败之后,国党军事委员会此时也意识到日本人的兵锋正盛,而且从淞沪会战至南京失守,在到徐州会战的结束,华东战场上的中国军队主力其实已经损耗严重,而且编制混乱,战力大减。
所以说他们决定武汉保卫战是:“固不能保我土地之不失,亦不妄冀歼灭敌人”。
因此这一次国党作战的主要意图是尽可能消耗日军力量,以利于长期抗战。
而今天是7月7日,恰逢抗战一周年之际,所以说武汉政府和武汉人民今天也是做了很多事情。
早在1938年2月6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便宣告了成立,而且国党和红党的一些重要人物都在其中担任要职。
在4月1日,政治部下面设立了第三厅,由郭开贞任厅长。
第三厅中的工作人员大多都是左翼著名文化人士,他们也分别进行对国内、对日本和对国际的宣传,通过文字、歌咏、美术、戏剧、电影等各种宣传方式来进行抗日动员。
所以说在一年前的今天,卢沟桥枪声打响,全民族抗战爆发,而今天正是它周年的日子,因此第三厅认为应该有一场特别的活动来纪念这个特别的时刻。
是的,是有一场特别的活动来纪念这个特别的时刻,不过它既不是游行,也不是演出。
而是在这抗战一周年之际,他们准备发起武汉各界抗战周年纪念大会的献金运动,而此次运动也是有着特殊意义的。
当然了,献金的目的自然是旨在帮助抗日军属、伤残战士和救济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