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诗低头看了看笔记, 汉武帝对大一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政治、思想、经济,军事。
现在政治和思想都说完了,接下来就是经济了。
这一段其实也很好说, 她从自己的知识库里搜索了一会儿, 选了个切入点。
“很多小说和电视剧上都会有人犯了‘贩卖私盐’这样的罪,在大家的朝代中, 大多数应该也都是有这项罪名的吧?”
那岂止是有啊, 那是太有了。
连老百姓们都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
贩卖私盐, 这可是大罪啊!
他们不明白李晓诗为什么要在这时候说起这个。
李晓诗道:“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 早期社会那时候,盐本来就是可以允许私下售卖的。但为什么后来变成了大罪呢?”
“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西汉初期, 社会凋敝, 经济萧条, 为了让社会再次运转起来,那个时候对商人的限制是很少的,甚至连私人铸币也没有禁止, 像是铁和盐这种物资的经营售卖权大多数都是掌握在豪强们手中的。所以那时候的社会上出现了很多非常富有的商人大贾。他们手中钱很多, 可能比国家还多,而且又都是能够保持流通的, 财源广进, 他们就自然而然掌握了西汉王朝整个国家的命脉。”
后世许多朝代位面中的百姓听得都有点呆住了。
盐、铁,这可都是又贵又必不可少的东西啊!
这些不都应该被朝廷管着吗?
而且还有钱,难道不是官府也能铸钱?那不是他们想有多少钱就有多少钱吗。
指不定那些人还真比朝廷有钱呢。
真吓人啊……
商人们则是听得又羡慕又嫉妒。
但转念想了想,再有钱怎么样,没听李晓诗说吗,他们现在这些受限制受管控的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那些人指定爽不了几天了。
遂释然。
但李晓诗的话还没说完:“其中有些豪富人士唯利是图, 完全不关心国家的事情,就只想着敛财。在诸侯王叛乱的时候,朝廷向他们借钱、要拿去打仗平定叛乱,他们都不肯借,理由是因为担心朝廷能不能打赢,万一打不赢呢?”
老百姓们是真听呆了。
商人们真麻了。
天啊,这是嫌自己命太长吗?
再怎么样,区区商人敢跟朝廷对着干?在朝廷伸手要钱的情况下,不夹着尾巴做人赶紧给了求个生存吗?
这次救了朝廷于危难之间,朝廷之后还会亏待你们吗?
敢这么托大,还敢拒绝朝廷,那之后不是随便找个理由就能把你全家给办了吗?
办没办不知道,但听到李晓诗接下来的话,后世的商人们就都忍不住开始叹气了。
难怪皇帝老爷要这样做,甚至连累得他们后世这些商人也都要受到各种掣肘,搁谁遇上那种情况也不能容忍他们再继续坐大啊!
李晓诗:“为了加强中央对社会经济的管控掌握,汉武帝任用了一位名叫桑弘羊的大臣,开始对经济方面进行改革。他把铸币权收回了中央,不再允许各地富商诸侯王等人私自铸币,改用统一铸造的五铢钱。”
不是所有人都精通历史的,就连许多识文懂字的人,也有对历史并不关心的,尤其是像商业、经济等内容,所以听到这儿,很多人才恍然大悟。
之前听说秦统一货币,用的是秦半两,这里的汉五铢,应该也是差不多的,就是面值上小了点。
“除此之外,汉武帝在全国各地设置了盐铁官,把所有的冶铁、制盐等的权利都收归国有,经营权也一样,实行了盐铁官营、盐铁专卖。还在国内统一调配物资、通过这些的调整达到一个平抑物价的目的。”
不懂行的人听到这些也只会觉得这位皇帝是不想让商人赚钱,想自己赚钱、或者是不想受制于商人;懂行的人就都会发现汉武帝玩经济真的很厉害,简直是一把好手。
他的这些政策明显能帮中央又一次稳固地位,还能把全国的经济命脉重新掌握到自己手中,以后再想推行什么政策、最起码他自己就可以给自己提供一个经济上的支持了。
经济,是很多东西的基础啊。
刘彻却觉得理所当然。
他的后续计划中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他不把这种关键的东西抓回来,难道还放在那些人手里不成?
更何况那些商人豪富指挥分裂国家,他要的可是一统,当然是什么都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好的。
李晓诗概括的很对,既然要一统,那自然是要各个方面都一统,天大地大,朝廷和皇帝最大,中央要掌握一切。
李晓诗:“这些措施,使西汉王朝的财政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为他之后的‘北击匈奴’奠定了经济基础。”
西汉初年,所有位面的观众都面露喜色。
来了,终于要来了。
北击匈奴,要开始了吗?
“汉武帝最为后世所熟知的,就是北击匈奴,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李晓诗边说着,边又一次把课本立了起来,给大家看课本上的插图。
“粉红色的区域是西汉的疆土,黄色的部分是匈奴和其他少数民族。”
有了这简略的示意图,李晓诗说道:“秦末汉初的时候,不止中原在发生政权更替,在北方草原上以游牧为生的匈奴民族,也在当时他们的首领冒顿单于的带领下统一了草原。他们在统一之后,已经足以对中原王朝造成不小的威胁。当时他们就经常南下对汉朝进行袭扰劫掠。”
“特别是在西汉建国初期,当时国力很疲弱,所以也就有了我们之前说到的和亲政策,把宗室的女孩嫁给匈奴冒顿单于,每年还要给他们送大量的布匹钱粮当做纳贡。但即便如此,匈奴也依然经常南下骚扰汉朝的百姓。生活在边疆的百姓苦不堪言。”
李晓诗放下课本,又嘿嘿一笑,“我一开始还念maodun单于呢,后来才知道念modu。”
“咳嗯——匈奴和西汉王朝是不可化解矛盾的死敌,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经过了上一部分的经济统一,以及文景之治几十年的积累,西汉王朝终于有了可以反击匈奴的本钱了。但其实只有这些还不够,如果这样直接去打,西汉还是打不过匈奴的。因为匈奴都是骑兵呀,而华夏自古时候以来就一直是以步兵为主的,当时虽然战争中会有战马,但那也是给战车用的,是战马拉车、人在车上拿武器打人的,并不是直接骑在马上出去打架的。”
如果是一排步兵出去,面对一群骑在马上的敌人,那会是什么结局?
李晓诗没说,观众们自己就能去想象。
确实打不过。
只能站着挨打。
而且别人要走,他们也追不上。
特别麻烦。
“那怎么办呢?在汉朝有钱了之后,汉武帝就开始组建强大的骑兵,准备对匈奴发起反击。他重用的年轻将领中,有两个是最有名的,也在这场汉匈大战中取得了最杰出的贡献。他们一个叫卫青,一个叫霍去病。”
卫青。
不止后世的人熟悉,西汉以前的人对这个名字也有着不浅的印象。
就不说之前在那个华夏五千年中看到的景象,只说那次游戏,他们也都是观看了全程的。
卫青这个人表现出来的特质是沉稳缜密又可靠,不止全程对李晓诗的保护都很到位,武力值也只强不弱,堪称那一次去参加游戏的玩家中最强的一个。
在游戏的最后时刻,一打多也毫不吃力,虽然其中可能有“现代”玩家们论打架不堪一击的原因在,但也掩盖不了他的勇武。
还有个别观众想到了那几个玩家叫嚣时候声称自己是“汉武帝”的,忍不住笑了起来。
李晓诗明显也还没忘了那个帅哥,她本来就很直的腰板又直了一点,多少有点少女包袱,一本正经地介绍:“卫青和霍去病,他们两个一个七战七胜,让汉朝和匈奴之间‘攻守易形’,一个封狼居胥,横扫漠北,让后世我们华夏汉人儿女都记住了一句话‘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也让许多人觉得,匈奴真的有那么强吗?卫青霍去病被称为大汉双璧,唐太宗也曾说名将‘韩白卫霍’。”
因为课本上提到卫霍的并不详细,只是大概介绍了一下,老师也之事介绍了卫青霍去病的出身和大概经历,但课堂时间有限,总不会说得太仔细。所以这些话里头很多内容是李晓诗看电视剧和小说知道的,也有不少是她特地去刷了好多讲他们的视频和资料、给自己补充之后知道的。
就好比攻守易形的那个说法,就是在一个剪辑汉朝相关电视剧片段中看到的,其实里边还有一句话,那个刘彻说“寇可往,我亦可往”,联系到最近对西汉初期局势的了解,也是让她看得热血沸腾。
“卫青一开始是给汉武帝的姐姐赶马的车夫,后来被汉武帝看中,带在了身边。因为卫青逐渐展露出的军事才能,深得汉武帝的重用。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因为卫子夫的缘故,他们两个都算是跟汉武帝沾了点亲戚关系的。”
身份介绍完,李晓诗又转到了经历和打法上,但这一点就不是她睁着眼随便说的了,那些战争不是很好记,她每说两句就得低头看看私下做的笔记:“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很强的,但他俩打仗的风格却不太一样。卫青擅长的是正统打法,传统的大军压阵正面对拼,霍去病是打小股突袭、出其不意的快行军。”
“匈奴对汉人的打法一贯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仗着骑兵速度立马撤退。但在遇到霍去病的时候,他们就彻底蔫了。因为霍去病的速度比他们还快。”
“经常是在卫青和匈奴大军正面战的时候,霍去病就率领小股的轻骑兵去打包抄绕到匈奴后方去打了,他们不带很多粮食,以……哦、以战养战。他们边打边补给,打匈奴人的,拿匈奴人的,吃匈奴人的,又因为轻装上阵,速度非常非常快。这种摸不着的打法让匈奴人感到很痛苦很难受,但根本没有任何办法抵挡。”
“在卫青和霍去病与匈奴进行了次的大战后,匈奴受到重创,被迫放弃了原本很接近汉朝边疆的单于庭,迁徙到了漠北,河西走廊也成功被汉朝收回。从这里之后,汉匈大战的重点就逐渐挪到了西边。”
“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这是汉匈之战的**。当时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领轻骑出击匈奴,卫霍和以往一样,分道走了。”
“卫青率军行进了千余里,穿过沙漠,在漠北和匈奴主力相遇,两边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打了一天都没出结果,到了傍晚,卫青派兵从两边迂回包抄,把单于给包围了起来。最后单于带着数百骑兵突围逃跑,汉军追击两百多里地,大胜归来。”
到了这个部分,就都是课本上的内容了,李晓诗串起来毫不费力,“霍去病也带兵往北打,还是他的原本的操作,打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又一次大败匈奴。漠北之战结束后,匈奴再也没有办法和西汉对抗,于是很多匈奴人就开始往西边迁徙了。”
匈奴人西迁,之后的事情李晓诗现在还完全不知道,那不是她能接触到的知识领域。如果是李珉在这儿,估计就忍不住要笑了。
这可不就是给西边那些好邻居们带去点小小的惊喜么。
“大胜归来后,汉武帝十分高兴。他看霍去病也很喜欢,越看越喜欢。他一直以来给这甥舅二人的封赏也早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卫青任大将军,统领西汉所有兵马,年纪小的霍去病更是被汉武帝封为了冠军侯——冠军,勇冠军。”
在李晓诗这种几乎算得上很质朴的语言中,刘彻也听得是热血沸腾。
这是当下想都不敢想的大大胜利。
喜欢啊,当然喜欢啊!
那能不喜欢吗?!
虽然他刚刚在李晓诗说“国家有钱”的时候就很想反驳说不够,那点钱够干什么的?但此时也都不想说了,他只觉得畅快。
至于钱,钱算什么?
有他在,还愁弄不来钱?!
刘彻豪气干云。
想要多少钱,想要多少粮,都不是问题——
打,都给朕去打。
要多少钱朕都给你们赚!
放心打就是了。
他要匈奴永远再无法翻起风浪。
而且他能坐拥卫霍二人,之后还有哪里是他去不得的?!
脑子里飞快过出了许多从民众和诸侯等人手里抠钱的法子,刘彻十分坦然。
他知道自己这样一个皇帝注定是要被百姓骂得体无完肤的,但那又怎么样?
虽然一直在骂嬴政是暴君,但他知道,如果、有一个他真的做到了天幕所说的那样、那些功绩,那么那个他在百姓们口中的风评也一定和嬴政差不多,高不到哪里去的。
虽然他觉得自己现在的愿望只是要点钱而已,不至于让百姓们活不下去。
苦一时,惠千秋。
不就是挨点骂吗。
还是那句话,那又怎样?
他的抱负不在一时,他要的是大汉千古、要的是名垂青史,要的是万古流芳。
他要让汉人永永远远世世代代地生存在这片土地上,他要汉人永远成为这片土地最大的掌控者。
——可就在这时,李晓诗再一次开口了。
关于北击匈奴,那就要提卫霍,可卫霍提完,这段故事也差不多要翻篇了,是人总有落幕的时候。
对于结局,李晓诗了解得并不多,但她也知道,霍去病这个最大的遗憾。
“漠北之战两年后,年仅二十四岁的霍去病就去世了。而在十一年后,卫青也去世了。”
还没高兴多久的刘彻登时恍如被一盆凉水兜头浇下,心火凉了个彻底。
同样正为霍去病能获得这样胜利而感到欣慰和疼惜的卫青也愣在了当场。
他看着手边正专心致志听李晓诗说话的少年,感觉心跳都快停了。
李晓诗唏嘘,但唏嘘归唏嘘,她还是要为课堂做总结的。
“正如我们这节课的内容,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这让西汉王朝开始进入了鼎盛的时期。”
“好啦,那我们下……”
微笑着说完结束语,李晓诗正要告别,却见屏幕上那个好一阵子不发弹幕的“刘彻”重新出现了,连带着还有卫青。
【朕的冠军侯为什么去那么早?生病还是受伤??】
【去病为何早逝,有什么避免的方法吗?】
霍去病不知道汉武帝也在为他发言,他只听到了舅舅的提问,一时有点无奈。
他手掌放到了卫青的小臂上,虽然还是少年,人却完全没有李晓诗那种“一离开历史这种严肃的话题就有点傻不拉几”的感觉,反而要沉稳许多。
霍去病对卫青露出一个笑容:“舅舅,生老病死都是天意,死就死了,不用太挂在心上的。”
卫青一怔。
霍去病笑道:“更何况,我在死掉之前还做了那么多事呢。杀了那么多匈奴人欸,这多风光呀!封狼居胥,饮马瀚海,这等荣耀——舅舅应该为我感到高兴啊!”
卫青看向自己的外甥,发现这个小少年脸上全然是认真之色,没有半点说笑,含着的是连成人都少有能及的豁达。
他忍不住心中一痛,为霍去病的洒脱和懂事。但最终还是摇了摇头,并不认同自家外甥的这种“豁达”。
“但站在我的立场上,宁可你没有那些荣耀。”卫青神色认真,“去病,你能够平安长大,健康度过一生,才是我们这些做长辈们最大的期许。”
霍去病获得这样的成就固然让人欢喜,让整个卫霍两家都有与有荣焉,但他的英年早逝,却是亲近之人最不愿意看到的。
至于匈奴,卫青宁肯自己再努努力,也不愿意用自家外甥的生命去搏。虽然这么说对不起陛下,但他宁肯这小子彻底远离战场——当然,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卫青心里也知道。
所以他只是道:“舅舅不拦着你上阵,但你也不能阻止舅舅想要让你多活些年。”
霍去病也沉默了下来。
良久,他“嗯”了一声。
李晓诗看着那两行字,才恍然想起古代人好像寿命普遍低。
不止霍去病,就连嬴政也死的不晚吧?
她想了一下,斟酌着:“那,我明天来给大家讲讲,呃……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