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111章 第 111 章 商业与货币11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西羚墨 8148 2024-07-26 10:44:41

【宋钱的精美,明朝人也深有体会。】

【明朝几乎不铸币,从大明开国就开始发行纸钞大明宝钞。后来铸造的铜钱质量低劣,大明人自己都嫌弃。】

【所以民间,依然在使用宋钱。民间百姓称呼宋钱为“好钱”,称呼明朝自己的铸币为“低钱”。两枚“低钱”只能充当一枚宋钱使用。】

【不知道朱元璋如果听到这个消息会不会气死~】

朱元璋黑着脸,听到大明铜钱被对比还不被喜欢:你才低钱!

宋朝皇帝:也没有感到很高兴……

他们精美的宋钱感觉到处都在使用,海外各国在用,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使用,就连后世的国家也在使用。

偏偏他们自己没钱!

而且大宋的亡国,还跟没钱有关,更憋屈了!

【朱元璋从一开国,大明就缺铜缺钱。】

【那么铜钱到哪里去了呢?】

【除了我前面你说过的,海外贸易带走的宋钱,元朝皇帝从中原把财富运到草原上的原因,还有个与西汉黄金消失类似的原因:墓葬。】

朱元璋听到这里有点发愁。

就算知道了铜钱藏在哪个墓里,他总不能去盗墓吧?

堂堂帝王派人盗墓,成何体统!那不是成曹贼了吗。

【这一点,朱元璋应该不知道,因为我们现代发掘古墓时,都还保存的比较完整,说明没有被破坏。】

【宋朝的墓葬里,宋钱,是以吨为计算单位的!】

朱元璋耳朵一竖:什么!吨!

在哪里在哪里?

至于刚刚想到的盗墓不成体统,朱元璋就当自己没想过。

.

荆咕体贴地放出了一张对比的表格,按照时间线来排:

2002年,浙江钱塘江发现上吨宋代铜钱。之前钱塘江里已有零星宋代铜钱出土;

2003年,四川绵阳睢水镇发现一个南宋古钱币窖藏,共挖出重约7吨的南宋铁钱;

2003年,重庆合川嘉陵江中发现一批古钱币,共打捞出宋代钱币约5吨;

2006年,山东东营市一个建筑工地挖掘出30多吨宋代的铁币;

2007年,河北衡水阜城县一砖厂在挖土时,挖出大量宋代古币,足有1吨有余;

2009年,青岛胶州市常州路一处建筑工地挖出约有5吨的宋代铁钱;2010年12月,陕西华县一处建筑工地在挖地基时,挖出一个巨大钱窖,约有4吨宋代古钱币出土;

1997年7月,河北沧县已发掘出土了重达48吨的“铁钱垛”。

2011年,河北沧县再次发现数吨宋代铁钱垛,新发现的铁钱垛铁钱成串……

【以上,还不包括1吨及以下的发掘,看多了几吨几吨,再看几千公斤都没什么感觉了。】

荆咕看着新闻筛选时,已经快对数字麻木了。

这种论吨发掘的古币,难怪市场上宋钱不值钱,太多了,看麻了。

但是另一方面也足以说明,宋朝的经济,在华夏古代的确是位于巅峰,哪怕它铸币的数量是盛唐的几十倍,依然缺钱闹钱荒,足以说明宋钱的流通范围有多广。

唐代的最高年铸币量为33万贯,通常年份只是维持10万贯左右;

明代近300年的铸币总量,不及宋神宗元丰年间一年所铸的货币量。

北宋的最高年铜币的铸币量是570万贯,这还不包括铁币与纸币的发行,平常年份都维持100万贯至300万贯之间。

【还有海外各地的,从东亚的日韩和东南也诸国,到欧洲与非洲,都发掘过宋钱,铜币铁币都有,这里不重复了。】

【回到明朝,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明朝刚建国就缺钱了吧。】

朱元璋:“知道了!朕知道了!”

“标儿,记住这些位置没?”朱元璋看着天幕上详细的地理位置,虽然有的叫法与大明不同,但是大概就在那个范围,只要能找到一两个,只要多几吨宋钱,大明的钱荒就能缓解很多。

尽管朱标前段时间刚得病过,最近刚痊愈,但是朱元璋最爱的儿子,始终是长子朱标。

事关国库,朱元璋第一反应依然是让太子亲自去。

朱标也很激动,但是依然保留着理智:“父皇,当地居民现在可能就去挖宋钱了,若是挖出宋钱怎么办?”

朱元璋下意识又想提用大明宝钞换,好悬反应过来大明宝钞刚被嫌弃过,及时改了口:“若是民间有发掘的,用粮食布帛换上来,不要亏待百姓。”粮食布帛实用,而且贵族家里都不缺,朱元璋准备拿贵族的待遇去跟百姓换钱。

想了想,朱元璋又嫌弃地看起来需要他养的一群废物儿子和皇室宗亲:“标儿,你带几个没事干的弟弟和亲戚们去,不要脾气太好被欺负,尽情使唤,也不准他们欺负百姓。我老朱家不养闲人。”

皇室宗亲:“!!!”

天幕最近没骂他们啊,怎么又被皇帝使唤了!

大明如今各种新兴事物繁多而忙碌,忙着亲自种地种茶的,练武和蹴鞠的,研究火器和经营各种作坊已经使唤了一批宗亲,有心思奔事业的早已经选了各个岗位。

就连公主们也忙着开办各种作坊、做书本印刷,或者是修史写书做文职。剩下的实在不肯动的,就是完全没心思搞事业,只想吃喝玩乐。

但是朱元璋把他们最后的懒惰也给砍掉了,谁闲着没事干,他就给安排事做。

朱标看着几个熟知性情的亲戚,眼里闪过一丝好笑:

“是!弟弟们,是主动报名还是我来点名?”

藩王们:“……”

可以不去吗?

老头子在上面盯着,嘤!

【这么多铜钱铁钱,不是被藏在宋墓,就是藏在府邸的地窖或者水井。这种作风贯穿了封建王朝所有朝代。】

【大宋大部分在面临钱荒的时候,还有小部分人可以肆无忌惮地把一吨又一吨的钱币储存起来,任由它生锈腐朽。如同现代,大量的财富集中在少数的人手中。不知道宋朝皇帝知不知道,大宋的钱荒,与他们的三冗也有关系。】

朝廷大量冗官,大官欺压小官。大官把朝廷拨款据为己有,宋朝末年底层官吏甚至也拿不到俸禄,如同军队里的将领与小兵的区别。

各种巧立项目设立的冗费导致朝廷很多时候自己都记不清项目费用用到哪里去了,人员繁杂,内部混乱,最后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三冗混乱,导致钱财被藏在少数人手里,无法以正规途径流向该流向的下层。

但是下层钱荒,朝廷不得不加印纸币,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货币贬值之后,上层想要更多的钱来弥补亏空,来从百姓手中敛财,于是私藏更多的钱,百姓更穷……

.

“大量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如同大量的田产集中在少数的贵族手中。”杨坚握着独孤皇后的手,站在高楼上,俯瞰远处的大好河山,“皇后,朕坚持要对贵族下手,就是因为知道民间的田再如何分,百姓也分不到太多。因为大量的田其实在贵族手中。”

他顶着巨大的压力,除了对贵族下手,对百姓是实行休养生息,不扰民的安抚状态。

这才让百姓在短短的几十年快速从战乱中恢复过来,人口迅速增加,经济慢慢复苏,有了“开皇之治”。

可惜,这一切逆子不珍惜,十几年就给毁了!

杨坚想到了这里,手猛地握紧。

独孤皇后同样也想到这里,感觉是自己的心脏猛地被攥紧。

大隋的江山,她看着杨坚出力,自己也出过不少力,怎么忍心看着大隋江山再次破碎!

“实在不行,把李渊一家人接过来吧……”杨坚妥协了一般,“若是杨勇与杨广不服,就让他们自己斗,也比连累百姓好。”

独孤皇后能听出杨坚声音里的艰难,自己同样很难做出抉择。

难道真的要把辛苦打下来的江山拱手相让吗?

独孤皇后最终开口:“都依陛下所言。”

杨坚反而长长地叹息了一声,没有再说什么。

这个抉择,依然很难开口……

但是二人都没发现的是,在墙角,一个小太监快速离开,把二人的话透露给了杨广……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许多朝廷末年显示出来的混乱,其实早在建国之初就能看出来。比如宋朝的制度混乱和军队弱势,从赵光义开始就已经有了。】

【我们无从改变历史,还是说回货币吧。】

赵匡胤冷冷看着弟弟:不,历史可以改变。

既然宋朝的混乱是从赵光义开始,那就永远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这一刻,哪怕是原本依附于赵光义的朝臣也暗暗下了这个决心。

赵光义只要登基,祸害无穷,为了一个完整的大宋江山,为了一个不缺腿、文昌武盛的大宋,赵光义还是永远与皇位绝缘吧!

【秦汉藏黄金,两宋藏铜铁,明清藏白银。挖完黄金挖铜钱,挖了铜钱还可以挖白银。我华夏果然是泱泱大国,遍地都是宝藏!】

不光是陵墓,还有随地挖坑埋藏,或者府邸里的地窖、水井。

有些是乱世之中为了避免被人发现身怀宝藏被劫,会临时找个地方打洞埋起来,后来因为种种意外人没有回来,一直保留到了现代;

有些是乱世来的突然,府邸突然被起义军或者山贼火烧,府中的人死伤殆尽,地窖没被发现,里面的财宝静静地沉睡了几个世纪;

还有的是贸易途中突然沉船,比如嘉陵江还有海上,水下的货币基本都是因为突遭海难。

荆咕想起看过的新闻,一时有了兴致给大家放起社会新闻。

【给大家看一个新闻故事。】

听到讲故事,天幕下的古人都来了兴趣。

天幕这轻松的语气,听起来,这新闻故事很有趣?

.

首先出现的,是一位端庄清丽的新闻女主播,她身后有一则小的画面,前面还有一则新闻标题:《兄妹三人为老祖宗反目为哪般?是道德的丧失,还是人性的沦丧?》

女主播声音清朗地播报当日的新闻:

“今天是xxxx年x月x日,在江浙当地,发现了一起特殊的案例,这一起案例,与祖宅和老祖宗有关系,让一家兄妹三个,因为老祖宗闹起了矛盾,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走进现场,看看事情的前因后果。”

话音一落,身后的小屏幕被放大,出现了另一幕画面。

.

画面变成了法庭里正在进行的官司。

一位女法官坐在最高位,左右有书记官、有律师、有原告被告等人。

原告被告面前放着纸牌标明了身份,彼此站在法庭的两边,距离的比较遥远。

今日的原告是一位女性,被告是她的兄弟二人,诉求是要求祖宅挖出来的银钱平分。

但是两兄弟一个都不情愿。

哥哥说:“这钱币是我们祖宅挖出来的,关你一个出嫁女什么事!”

弟弟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祖产没你什么份!”

女子排行第二,本就常被父母忽视,现在再一听到兄弟也这么说,顿时就炸了。

“你们当初要我拿钱修房子的时候怎么不说不关我出嫁女什么事?工程队还是我找的,钱也有我出了一份,现在祖宅挖出古钱币我就成外人了,要不要我们去做个鉴定看看咱们是不是一家人?”

几人又是一顿撕扯争吵,律师各自拿出相关的证据来陈述。

最终,法官做出判决:

“祖宅的产权属于原告与被告的父亲,祖产挖出来的古钱币也属于原告和被告的父亲。如今屋主已经过世,没有立下特别的遗嘱,祖宅的房子和祖宅的财产,原告与两位被告都属于屋主的直系血亲,具有同等继承权,古钱币三人平分。”

.

“什么!”听到这个判决,天幕上的两兄弟还没反对,天幕下的男人们一个比一个愤怒,好像自己的财产被女人分走了。

在一户小商贩的家中,家里的男主人和自己儿子你一言我一语:

“古钱币继承关女孩什么事!”

“祖宅又关女孩什么事!”

“后世的女子真是不修女德,跟兄弟争家产,大逆不道!”

家中的女儿忍不住呛声:“那他们让女孩子出钱修建祖宅时怎么不说不关女儿什么事?你们让我给弟弟挣钱娶媳妇时怎么不说我是外人了?”

她兄弟闻言,面色一变,还没开口,母亲就站起来指着她鼻子骂:“小蹄子还不情愿了是吧?你的钱不给你爹娘不给你兄弟还想给谁?翅膀硬了就想飞了,是不是在外面有了野男人……”啪啦啪啦一通骂,丝毫不在意会不会影响她的清誉。

“啪!”她父亲毫不留情一耳光扇过去,吹胡子瞪眼,“不孝女,这里哪里有你说话的份!”

女儿捂着脸,冷漠地看了一眼父母与兄弟,第一次没有哭,也没什么委屈,只是默默地离开了屋子。

她回到自己房间,翻出自己简单记得账本,那是记录她在东家那里每天干活挣的钱。

父母让她挣钱时就尽情使唤,她发表一下意见就挨嘴巴。

这样的父母,甚至还不如她干活的东家,东家虽然使唤人不留情,但是承诺给多少的一个子都没少。

女儿默默地看了看本子,走到床边,把今天拿到的薪水收起一半,包起来揣到怀里。

父母是不会为她打算的,家里再多的钱财也不会给她半分,她自己手艺好能挣钱,凭什么全给兄弟,以兄弟跟天幕里的兄弟一样的德行,她出嫁后真能成为自己靠山吗?

不可能的,娶媳妇的钱还要她来挣,还不是靠她自己。

日后,她要给自己留一条路。

家产父母不给,兄弟不分,她自己挣!

.

在农户家中,同样有女子看着天幕喃喃自语:

“原来女子也可以继承祖宅。”

尽管不是第一次看天幕,也不是第一次知道后世的女子比现在的女子过得好,权力更大,但还是再次被冲击到了。

那可是祖宅!是只会传给家中长男长孙的祖宅!

她的大嫂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顺口道:“咱们就不要想了,连田产都不能继承。”

小姑娘嘟囔道:“听说前朝女子可以继承田产的……”

大嫂摇摇头:“可以又怎么样,女子耕地太艰苦。而且继承了农田就要缴纳地税,女子又要操劳家务又要照顾老人孩子还要种地交税,女子累得体力不支。后来太宗皇帝体恤女子,废除了继承权,多少女子感激涕零。”

大嫂是秀才之女,读过书也识字,可是那又如何,在家族没落父母双亡后,被家族的大伯做主嫁给了村里的农夫。

大嫂想反抗,也无从反抗。

只因为在这个宗族制的社会,当父母双亡后,宗族的大家主就是能随意为她婚配,这是这个时代的律法赋予的权力。

哪怕大伯可能是为了贪图大嫂父母留下的古玩和书籍,但是外人也要说一声好歹把大嫂正经婚配,没卖去青楼或者什么不堪的地方。要知道在乡村,不说父母双亡,单独是家里的男主人去世,只剩下孤儿寡女,也是可能遭遇吃绝户的情况,女儿家全被卖掉也没人管。

所以大嫂认命了。

她挽起袖子,用曾经写字画画的手干起了农活,每日喂鸡种菜,割猪草煮猪食,学着天幕上教授的做豆腐方法还在做豆腐。她也想把豆腐做得多了去做生意,可是公婆和丈夫都不允许,因为家里还有小姑子和两个小叔都很年幼,离不开人照顾。

大嫂没有抗争,再次认命,偶尔有时间做些豆腐自己家人吃,公婆和丈夫吃着也不说什么,只有小姑子会撒娇说喜欢吃,让她多做点。

大嫂与家里的小姑子相处的最为融洽,如同亲姐妹一样,会在一起说一些姐妹之间的私房话。

小姑子好奇书本上外面的世界,大嫂也怀念曾经与书本为伴的少女时光,两人在一起,能一起讲一讲那些书本上的故事。

大嫂摸了摸小姑子的头,看着她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女孩子能有一份丰厚的嫁妆,就很不错了,能保下半辈子衣食无忧了。我想办法给你多弄些嫁妆,或者你跟我学做豆腐,有一门手艺,去夫家也有个依傍。”

小姑子撅着嘴:“生孩子难产一死,嫁妆再丰厚也没什么用。”

“你你你……”大嫂用手指点了点她的额头,“哪有人平白无故咒自己的!”

“这不是诅咒,是事实。咱婶婶怎么死的,咱大姐怎么死的,还有村里的……”

大嫂吓得捂住她的嘴。

小姑子顿时意兴阑珊,不想说了。

只是自己一个村,女人生孩子的死亡率就如此高,大人们现在还在催着她结婚催着生孩子,是想催她赶紧上路吗?

小姑娘再次看向天幕,心里非常羡慕后世的女子,可以继承财产,那是不是也可以自己挣钱养自己,就不用嫁人生子了?

如果她能投胎到后世,她也要过这样的生活!

.

因为一小段视频,不少原本在家做牛做马还没有牛马待遇的女孩,终于发现了自己的不公平待遇。

连家里的牛和马,父母都得省着点使唤,怕累坏了。天冷了加稻草,天热了加水,做活累了加饲料,怀孕了就好好安置不需要干活。

她们哪里得到过这样的待遇?

父母或者夫家什么时候担心过她们会累坏,什么时候主动给她们送过水送过食?

哪怕是怀孕了,照常干活。

曾经,周围的人都告诉她们,说古往今来,女子都是如此。

可现在她们知道了,不是。

曾经天幕告诉她们,前朝的女子地位更高;

现在天幕告诉她们,后世的女子财产权被法律认可,地位与兄弟是一样的。

这对她们来说,比某某人家对女儿好带来的鼓励更大,因为她们知道,有这样的国家,有这样的时代。

未来可以这样,那么现在,可不可以让这样的时代提前到来?

.

天幕下,人心在静默中变幻起伏,酝酿着一场巨大的变化;

天幕上,故事还在继续。

兄妹三人最终接受了判决,比起争吵,他们想尽快把古钱币售出,再来分钱。

而案子传出去后,当地人对他们一家人的闹剧不感兴趣,而是对古钱币感兴趣:

“听说你家挖出古钱币了?”

许多邻居来找当事人打听,问得十分详细,是哪个位置挖出来的。

问完之后,有年长者神神秘秘道:“我听人说,我们以前好像有这个习俗,用钱币埋在地基下镇宅!”

一句话说得大家都人心浮动,有人道:“回头我也试试!”

他不止是说说,还真按照兄妹三人说得方位在自家墙根挖了起来,而且真得挖出了古钱币!

挖出来的那一天,邻居们全沸腾了:

“挖出来了!挖出来了!”

“我也要回去试试!”

“我家的新房不行,老房子可以试试!”

一时之间,全村都陷入挖墙根的风潮,而且还大有收获。

不止一户两户,是许多户,都挖出了祖宗藏下来的古钱币!

.

天幕下的古人看得大受感染,目光不受控制盯上自家的墙角。

有大家长好说话,一番议论就被说通了。

“阿父,不如咱也试试?”

“你房子不想要了?”

“挖墙角试试,不挖地基。金属的声音不一样,只要碰到就能发现。”

“也是,那就试试。”

天幕上后面那些挖钱币的都没拆房子,就是在自家墙角、院子里挖,还真挖出来了。

也有人十分顽固。

“爹,听说咱祖上也是阔过的……”

“阔什么阔,祖上就是给贵人放牛,阔的那也是贵人,跟咱家没什么关系。”

“爹,不试试怎么知道!”

“试什么试,干活去!”

晚上,儿子偷偷摸摸去挖墙角,结果遇到了同样偷摸扛着铲子过来的父亲……

【这些老祖宗们在藏钱的时候都没想过,藏着藏着市场上钱没了,你的后代怎么办。】

【前朝的老祖宗把黄金铜铁都给藏到地下,轮到朱元璋时,老朱傻眼了:钱呢!钱呢!为什么我大明一开国就没钱!】

朱元璋:朕已经知道老祖宗们把钱藏到哪里了,现在就去找老祖宗“借”钱。

【大明虽然没钱,但是还跟钱过不去,明初时实行的是更严格的“重本抑末”政策。】

【比如,商人的地位更低。比如,海禁政策。再比如,朝贡制度。】

朱元璋曾言:“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又规定:“农民之家止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穿绢布。如农民家但有一人为商贾,亦不许穿绸纱。”

其实不是只有明朝不允许商人穿丝绸,汉初时期刘邦也实行过禁止商人穿丝绸、禁止商人乘车骑马、禁止商人持有武器的抑商政策。

海禁同样不是只有明朝才有,宋朝、元朝都曾经短暂的实行过海禁,而且并不影响海外贸易。

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才开始长期实行海禁政策。

从明初到后面,海禁愈演愈烈,内容越来越详细,最严重时期连渔民出海捕鱼都不被允许。

海禁政策的限制是双方的,不仅限制了大明沿海的百姓下海经商谋生,也限制了外商来华贸易,让唐宋元以来的开放贸易开始走向衰落。

元朝虽然打败了宋朝,但是对外贸易上继承并发展了宋朝的贸易政策,也学着宋朝建立市舶司,发行纸币和铜币,海外贸易比宋朝时更繁荣。

明朝却把海上贸易的大好局面直接腰斩,并且,一反宋元时期不重朝赠而重贸易的趋向,重新建立了所谓的“朝贡制度”。

“朝贡制度”在明朝之前就存在,但是与私人经商并不相悖。少数民族或者异域国家朝贡中原朝廷,维护双方的政治和平关系;民间的私人商贩经商贸易,维持双方的经济贸易关系。

但是到了明朝,不允许有除了“朝贡”以外的私人商贸行为。

在“朝贡制度”下,海外诸国想要和华夏经商,必须先在政治上与大明建立宗藩关系,被大明册封,奉朔称臣。然后大明颁给贡舶勘合,作为来往封贡的凭证。有了勘合凭证的国家,才能在修贡的名义下,带着货物来到大明,进行有限度的贸易。

并且,在大明时期的市舶司,不再是监督自由贸易市场经济的机构,变成了监督异族国家交易的机构,异族国家只允许限期开市3-5天,在此期间,任何私人贸易都不被允许。

宋元时期的市舶司,主管海外贸易。

到了明朝,市舶司如同经济里面的东厂,监督着贸易双方,让经济想活跃都没法活跃。

“朝贡制度”下,明初的私商贸易是完全销声匿迹的。

.

大汉,桑弘羊忍不住吐槽:“这朱元璋到底懂不懂经济!什么都监督,这还怎么做生意!”

“比朕的控制欲还要强,佩服,佩服。”刘彻对后世的同行,第一次说出“佩服”两个字。

桑弘羊看到的是,僵硬制度、限制范围、限制时间下的死板,经济根本没法自由发展;

刘彻作为帝王,看到的是朱元璋的强烈控制欲。

这种严格礼制与监督下进行的对外商贸,与其说是经商,不如说是政治交易。

但是他都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什么都要监管掌控,不怕精力不足吗?

“这明朝真是两个极端。”主父偃同样看出了朱元璋的真正用意,他还想起天幕提到过的罢工皇帝,对明朝的皇帝也很佩服。“开国皇帝什么都要管,后面的皇帝什么都不管,这真的是一家人吗?”

刘彻经此一提醒,也想了起来。

是啊,他大汉的皇帝不是说都好男色吗,这也算一脉相承的一家人。

唐朝的皇帝都磕丹药,嗑死了五位皇帝。

宋朝的皇帝都不敢打,宁愿逃跑和赔款也不想开战。

明朝的皇帝,怎么风格差距这么大?不会被人掉包了吧?

【这里重点说一点朝贡制度。】

【朱元璋定下来的朝贡制度,是“厚往薄来”,以超过朝贡国献上贡品的发赏赐回馈朝贡国,一度被现代网友戏称为“冤大头政策”。】

【这样的戏称,并非不懂明朝帝王的怀柔手段,用金钱怀柔的皇帝多了去了。但是“怀柔”把自己越怀越穷的,老朱必须算一个。】

洪武三年,朱元璋认为,朝贡国地处偏远,跨海而来历时漫长,因此表示对朝贡期限和贡物规格并无硬性规定,此谓“薄来”。

但是明朝派往各国的使者,都携带了大量物品作为赏赐,下令给予了远超贡物价值数倍的回赐,前来朝贡国家的官员,上至使者,下至通事、随从,都能获得差别不同的赏赐,此谓“厚往”。

洪武十六年,朱元璋又认为,朝贡国,跋涉万里而来,只是为了买卖经商获利,不需要给他们征税,要给予“免税”的经济优惠政策。

比如占城国被安南国入侵边境手,再来大明福建经商时,朱元璋免去了占城使者携带货物的赋税。

这些,都可以说是大明的“怀柔”政策,更多的是出于政治手段,为了建立大明的中心权力。

但是这样已经为大明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明初时制定了严格的进贡礼仪,“蕃国迎诏礼”和“蕃使朝贡仪”,不论是外国遣使来朝还是明朝遣使出去,都有繁琐而严格的礼仪规范。

随着海外诸国朝贡次数增多,仪式的开支越来越大,地方和中央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这里,还没有算给民间带来的经济损失,朝廷这些繁琐礼仪所花费的钱,还不是民间交上的税。

【而且,朝贡国家的心思,可比老朱想象的要复杂。】

【前面说过的日本的“朝贡之战”就不说了,单独说里面一个普遍现象。】

【朝贡之中,货物分为两种,“贡品”和“附搭货物”。】

顾名思义,“贡品”是用来上贡给皇帝的,因为大明不要求贡品,所以“贡品”在朝贡贸易中所占比例极小,也被叫做“贡赐贸易”,通常货物也不怎么样;

而附搭货物分为国王、王妃、陪臣附进物和番商附带物,这一部分才是海外国家前来朝贡的“动力”。

这一部分数量往往超过“贡品”十倍乃至几十倍,而且有大量的方物珍宝,在大明给予的免税优惠政策下,换钱购买各种大明的奢侈品,带回去给自己的王公贵族使用。

从交易给货的对象就能看出,哪一样货物更好。

.

朱元璋被打击着打击着,已经面无表情。

天幕说一句,就招来人直接发行措施。

尤其是听到朝贡国家的两面三刀 一边欺瞒自己 一边享受大明的免税优惠 爱憎分明的朱元璋眼里闪过一丝杀意。

这些蛮夷 自己不想开战才用怀柔政策

一个个把他当傻子吗?

“令各地市舶司去调查。”朱元璋说完就发现了不对劲 市舶司本身就是监察番邦国家贸易的 怎么可能不知道。

但是重利之下 市舶司被买通是肯定的。

明朝对附搭货物实行的是“给价收买”等政策 市舶司可以给出价格购买番邦国家的附带货物。但是这些货物的卖价几何 若是市舶司上下坑瀣一气 有很大的操作范围。

番邦国家卖的多 挣的多 给的贿赂多 市舶司想必也会跟着一起欺上瞒下。

朱元璋见多了贪官 对此完全能想到。

他朝朱棣招招手 派出了这位最能打的儿子:“不对 老四 你亲自去。”

朱棣肃然道:“儿臣领命!”

朱元璋的这个态度 显然此事不会善罢甘休 朱棣也要拿出一个严办的态度 领兵前去调查。

【在海禁政策与勘合制度的宫廷影响下 海外贸易多样性被扼杀 民间贸易失去了发展市场 朝贡贸易取得了独一无二的优势。】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 私人海外贸易兴起 冲击了原有的朝贡贸易 让其走向衰落。】!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