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876章 《时代》杂志揭示出来的秘密!

导演万岁 张云 5754 2024-03-21 13:06:27

我遇刺之后,整个美国都乱了,洛克特克电视台上,各大广播公司的节目中,美国的一些知名的人物纷纷站出来对这次遇刺事件开始谴责。

鲁特曼、格兰特、潘兴,这些出现的人并不让民众觉得什么异常,但是有一个人的出现,可就让局势变得十分的意味深长了。

在我遇刺的第二天,民主党领袖罗斯福出现在NBC的广播节目中。这是他从上次《林肯传》时间之后,再一次公开出现。

上一次是灰头土脸,这一次却是明显在假惺惺地充当好人。

“我个人,以及民主党,对于柯里昂先生的遇刺表示惋惜,对于行刺的人,表示谴责。柯里昂先生是美国人的骄傲,也是我本人钦佩的人,遇到这样的事情是美国的悲剧和耻辱。我们愿意向柯里昂先生的家属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

罗斯福的那些话,是十分道貌岸然的,如果不是熟悉底细的人,肯定会被他的这番话搞得感动连连,认为这是一个有胸襟的人。或许这也正是罗斯福本来的目的吧。我的遇刺,引起了全美民众的极大关注,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这件事情上美国民众的心情。所以聪明的罗斯福看准了这个机会,他做出这样的举动,肯定能够获得很多民众的好感,改变自己在民众中的印象。

但是这一次,罗斯福显然失算了。

我和他之间的关系,在美国众所周知,他这次出来,除了迷惑极少数的人之外,引起了巨大多数人的方案。本来民众的心情就十分悲痛气氛的了,全都没地方发泄呢,他这么以粉墨登场,立刻让民众逮住了小辫子。

“富兰克林·罗斯福这是猫哭耗子!柯里昂先生刚刚遇刺他就出来干出无耻的勾当,我敢肯定,在美国,他是最希望柯里昂先生出事的人!”

“一段时间之前,罗斯福先生还无影无踪呢,这一次柯里昂先生遇刺,他就像小丑一样跳了出来,这样的行为,实在是让人觉得恶心!”

……

在很多报纸上,人们都纷纷对罗斯福的这种行为表示了反感。

这些言论,显然都似乎发泄着内心的愤懑的,但是不久之后,舆论就开始转向了。

转向的原因,是因为一个人的话,这个人不是别人,而是共和党的元老克劳泽。

在接受洛克特克电视台采访的时候,面对镜头,克劳泽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

“柯里昂先生遇刺,这是一件让人觉得无比悲痛的事情,可我觉得,现在不是悲痛的时候。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挖出这件事情的真相,是找到真正刺杀柯里昂先生的凶手。”

“据我所知,刺杀柯里昂先生的这位凶手,不是别人,就是当初挑起佐治亚事件的那个约翰·马施。当初柯里昂先生带着剧组前往佐治亚州拍摄《爱国者》的时候,他就曾经到柯里昂先生的片场胡闹过,并且数次扬言要杀了柯里昂先生。”

“这个约翰·马施,是民主党的核心分子,而这段时间以来,尤其是这两年来,民主党和柯里昂先生之间的事情我们都是清楚的,尤其是他们的那位领导人和柯里昂先生的过节。”

“柯里昂先生被民主党人遇刺,而某些领导人又在柯里昂先生遇刺之后不久站出来假惺惺地表示慰问,这里面的确让我不由自主地多想一些事情。”

……

克劳泽的讲话,是十分平静的,也是十分含蓄的。他并没有指名道姓,也没有直白地透露一些消息,但是他的讲话公开之后,让沉浸在悲痛之中的全美观众顿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于是乎,之前出现在媒体之上的那种悲愤,那种谴责的情绪,瞬间发生改变,全美民众关心的问题变成了:刺杀安德烈·柯里昂的约翰·马施到底是什么背景?刺杀案是不是这么简单,是不是背后还有一些另外的事情?

这些问题,成为了美国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也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三个地方。第一个,是调查局,他们全面负责整件事情的调查取证功罪,第二个是克劳泽领导的特别小组,第三个,就是民主党。

调查局的行事风格向来都是低调,在这件事情上他们也是如此,所以不管是公众也好还是媒体也好,是不太可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内部消息的,遇刺以来,克劳泽领导的调查小组就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因为克劳泽的那番话,局势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身为特别小组组长的克劳泽,也成为了美国民众最关注的公众人物。

而民主党,在罗斯福发表了那个讲话之后,似乎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心,也开始沉默了起来。罗斯福从那次讲话之后就再也没有在公众面前露面,即便是民主党的新闻发言机构对外界也保持了缄默。

这样以来,舆论变得越来越激愤。民众渴望知道事情的真相,而相关的这些人员和机构又都没有发表多少消息,这让民众的情绪越来越激愤。

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大的媒体都瞅准了机会。他们知道这是一次宣传自身形象提高自身在民众心目中地位的大好时机,只要能够在这次突发事情上做得好,那么从此之后自己的媒体在民众心中的声望就提高了。

所以,这些媒体干脆自己成立五花八门的内部小组,这些小组以新闻工作者的视觉开始介入整件事情,开始了单独的调查。

世界上,最可怕的人就是较起真的记者,一旦他们认定了目标,绝对会挖出谁都想不出来的消息。他们有能力,有决心,有毅力,而且他们有人脉和手段。

这些媒体的加入,算是让整件事情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以至于在这件事情上,连克劳泽负责的那个官方的调查小组在记者们的工作面前也相形见绌起来。

在这些媒体中间,有一本杂志开始一炮走红,因为在这件事情上面的出色报道称为了美国最受关注的媒体,风头甚至超过了《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

这本杂志,就是《时代》杂志。

这本杂志在1923年由亨利·卢斯创办,一直以来,以报道的厚重性和真实可信在民众中间有着较好的口碑,他们对重大的事件有着十分敏锐的感知能力。最重要的是,这本杂志里面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是美国新闻工作者中间的精英,能够十分敏锐地觉察到某件新闻的重大意义。

在遇刺事件发生之后,《时代》杂志也做了报道,他们的那一期封面人物就是我。但是在报道信息的快捷方面,他们比不CBS等等这些媒体,在消息的内部权威性上,他们也不闭上洛克特克电视台,所以,他们的这一期报道,根本没有收到多么大的欢迎。

在这种情况下,杂志社创始人也是主编亨利·卢斯就开始动起了脑筋。作为从事这一行业多年的人,他清楚地知道,论消息的时效性和快速报道,《时代》杂志远远不是广播、电视的对手,甚至都不是日报的对手,但是杂志有一个这些媒体都不具有的优点,那就是深度。

因为属性的限制,日报、广播和电视在深度上没有杂志来得深刻,这是杂志的最大的一个优点。

亨利·卢斯认为,如果想让《时代》杂志在这次舆论风暴中出头,就只能走深刻这条路子。

开始的时候,他是没有头绪的,但是当舆论发生转变,全美民州都关注到刺杀事件的真实情况的时候,亨利·卢斯显然认为机会来了。

他立刻把杂志社里面最能干的记者们召集在了一起,这些记者加在一起有二十多人,他给这二十多人全都分配了人物,然后把这些媒体的精英全部撒了出去。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寻找到和刺杀事件有关的一切事情。

亨利·卢斯和《时代》杂志的努力,肯快就收到了成果。

在这批记者派出去一天之后,大量的消息就开始源源不断地传回了《时代》杂志的总部。

第二天,《时代》杂志就出版了一本比之前要厚上足足三倍多的新杂志。

这本杂志的封面,和以前的很不同。以前的《时代》杂志,封面绝大部分的情况之下都是人物,但是这一期的封面上,却是一个黑洞洞的枪口。

雪白的底色,黑洞洞的枪口,加上一行红得滴血的标题:我们告诉你安德烈·柯里昂遇刺的真相!

这样的设计,让《时代》杂志一投放市场就被疯抢一空,每一个报摊都出现了哄抢的事件,因为买不到杂志而发生的纠葛让整个美国都陷入了混乱。

《时代》杂志更是赶紧加印,当天一共加印了五次依然没有能够完全满足民众的胃口。

这一期杂志成为《时代》杂志自成立以来,最辉煌的一份杂志,也让它一炮走红,从此之后奠定了在美国杂志界以及媒体中的权威地位。

那么这一期杂志,里面到底有哪些内容能够让民众如此疯狂呢?

不得不佩服亨利·卢斯,这是一个少有的天才的媒体人。他对于新闻事件的把握程度,他对于民众心理的把握程度乃至于他对于事件的分析程度,都让人瞠目结舌。

在这份厚得如同砖头一样的杂志里面,一共有27篇文章,这27篇文章,每篇都是特稿。

在美国,在全世界,在整个人类的报刊史上,内容全部是特稿的杂志,还从来没有过,这方面,亨利·卢斯创造了一个记录。

这本杂志,除了内容全都是特稿之外,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图片!正本杂志,几乎一半是文字一半是图片,而且全都是巨大的带有冲击力的图片。这些图片内容丰富,很多都是第一次出现在报纸上面的。图片和文字融合在了一起,极大地支撑了文字的内容,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

这样的一份杂志,光从形势上来,就已经是一枚重磅炸弹了。

当然,让这份杂志火起来的,还是内容。

这27篇文章,几乎每一篇都如同从天空之上呼啸而下的炸弹一样,绝对能把民众炸得嘴歪眼斜,瞬间就可以完成征服。不为别的,就因为他们的调查实在太相信,太有说服力了。

整本杂志的第一篇,也是最重要的一片,题目是《约翰·马施是谁?》。

一开头,这篇文章就开门见山:“约翰·马施是谁?这个问题如今在美国已经变成了焦点。那天晚上,他掏出了枪对准柯里昂先生扣动了扳机,他是刺杀柯里昂先生的人。与此同时,他是佐治亚州民主党的忠实成员,他是被民主党前任领导人阿尔弗雷德·史密斯救过性命的人,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忠实拥护者,他是《亚特兰大日报》的编辑,是极端的南方主义者,他是玛格丽特·米歇尔的丈夫,他的妻子目前正在写电影《乱世佳人》的小说,并且是这部电影的顾问之一……”

文章用一连串的排比句来界定约翰·马施,接下来,文章开始老到地分析约翰·马施为什么会把他的枪对准我。

首先,文章分析了约翰·马施和阿尔弗雷德·史密斯的关系,而且里面说的一些故事,估计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原来约翰·马施在遇到阿尔弗雷德·史密斯之前,是一个十分落魄的人,因为欠债,他的一家都被黑帮击杀,当黑帮的一个小头头把枪对准他的脑袋的时候,阿尔弗雷德·史密斯的车正好从旁边经过。那是一个空空如也的巷子。阿尔弗雷德·史密斯那天让自己的手下救下了约翰·马施,同时也杀了他的那些仇人,并且将约翰·马施带回了民主党,让在党内做事。也是从这个时候起,约翰·马施把阿尔弗雷德·史密斯看成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对于史密斯,他是忠心耿耿的。

阿尔弗雷德·史密斯是民主党这么多年来少还有的睿智之人,在他的领导之下,民主党形成了几十年来少有的昌盛局面,甚至有可问鼎政权的资本,并且成功机会十分之大,但是随后一部《与狼共舞》,让阿尔弗雷德·史密斯壮志未酬,民主党的辉煌轰然倒塌,连他自己也因为中风而不得不在医院里面度过余生,不得不辞去了党内领袖的职务。

这件事情,让约翰·马施心底对我生出了无尽的恨意,他曾经找过阿尔弗雷德·史密斯,要提史密斯出一口气,他告诉史密斯他的命就是史密斯的,他愿意干一切事情。

而史密斯并没有答应他,史密斯让他继续支持自己的继承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并且叮嘱约翰·马施对待罗斯福就如同对待自己一样。

接下来,文章用了极长的篇幅挤在了罗斯福和约翰·马施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文字,人们第一次知道,约翰·马施是罗斯福的心腹之一,他亲自被罗斯福安排在民主党的最重要的一个堡垒佐治亚州,担任《亚特兰大日报》编辑的同时,他的真正身份是佐治亚州民主党总部的五个领导人之一。

罗斯福本人对于约翰·马施十分的看重,几乎每一次都到佐治亚州都会到约翰·马施家里面作客,约翰·马施也对罗斯福本人推崇备至,是他的那套政治理念的信仰者,并且坚定地认为之后罗斯福才能够领导着民主党走向胜利。

约翰·马施把对阿尔弗雷德·史密斯的爱、尊敬全部放在了罗斯福的身上,与对待阿尔弗雷德·史密斯相比,约翰·马施对待罗斯福的感情显然深厚了一层,那就是政治信念。出任民主党官员的约翰·马施,对于罗斯福的政治理念顶礼膜拜,罗斯福的理想也是他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他可以在罗斯福的指使之下干任何事情。

阿尔弗雷德·史密斯辞职之后,民主党摇摇欲坠,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是罗斯福上台之后,不仅短时间内恢复了民主党昔日的荣光,更带领了民主党向胜利的道路上大踏步地迈进,这个时候,约翰·马施是内心喜悦的。但是接下来的一连串的打击,让他的这种喜悦很快就烟消云散了。罗斯福和民主党很快就开始一次次失败,而且一次比一次厉害,到最后,身为领袖的罗斯福都被人当众扒光了衣服抽得死去活来最后关进了监狱。民主党的再一次倒塌,和一个名字联系在一起,这个名字是约翰·马施熟悉的——安德烈·柯里昂。

然后,文章又分析了约翰·马施的南方主义情绪。身为亚特兰大人,约翰·马施是坚定南方主义者,因为在南北战争中,他的一家几乎全部被北方人杀掉,只剩下他的祖父,很小的时候,祖父就对他说起那场战争的点点滴滴,这让他称为了一个坚定的南方主义者。同时,到了他这一代,马施家族再次遇到了屠杀,这场屠杀的凶手,也是北方人。

所以,当约翰·马施听到梦工厂拍摄了一部名为《林肯传》的电影为南北战争大唱赞歌的时候,当他听到安德烈·柯里昂在媒体上公开赞扬那场战争和林肯的时候,当他听到这个仇人带着剧组出现在亚特兰大的时候,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在文章中,作者详细地记录了梦工厂剧组在佐治亚拍摄的时候发生的事情。约翰·马施带着人破坏剧组,还放过火。后来发现自己的妻子被剧组聘请当顾问并且和剧组里面的人态度亲密,约翰·马施和梦工厂剧组的人发生了冲突被暴打了一顿,接着因为煽动骚乱,他最喜欢的事业《亚特兰大日报》被关闭,他本人也被判处了几个月的监禁……

这位作者似乎对约翰·马施的感情生活十分的感兴趣,文章中记载着一大段关于约翰·马施和玛格丽特·米歇尔之间的感情故事。年轻的时候,玛格丽特·米歇尔在亚特兰大还是有些名声的,一方面,他的父亲是市里面的历史学家,亚特兰大的市民都很尊敬他,另外一方面,玛格丽特·米歇尔的容貌也比一般的亚特兰大女孩漂亮得多,而且玛格丽特·米歇尔还是个才女,因此在男人圈中很受欢迎。开始的时候,约翰·马施也把玛格丽特·米歇尔当成故事来听,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和这样的一位漂亮女人有什么关系,更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她的丈夫。

他们之间开始于一个稿件。当时约翰·马施在《亚特兰大日报》里面担任编辑,那个时候,玛格丽特·米歇尔写了一篇稿件寄给了约翰·马施,约翰·马施看完了之后,对于米歇尔十分的欣赏,就鼓励她在写一些来,两个人约定见面,彼此印象很好,在约翰·马施的鼓励之下,米歇尔写出了一些列的文章,并且以《亚特兰大日记》的总标题发表,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也是维克多·弗莱明之所以拍摄《乱世佳人》的由头。

在交往的过程中,约翰·马施开始对玛格丽特·米歇尔展开了疯狂的准求,他采取的方式是有些专横的,但是玛格丽特·米歇尔被这个男人的魅力折服了,两个人在一起一年之后就结婚了。

结婚之后,约翰·马施的霸道性格,让玛格丽特·米歇尔成为了他的私有财产,他爱着自己的妻子,爱得发疯,也因为如此他近乎变态得禁锢着妻子的自由。

所以当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在梦工厂的剧组里面,而且是和一个男人从帐篷里面走出来的时候,他会产生怎样的想法。

那次事件之后,玛格丽特·米歇尔和约翰·马施之间的感情就产生了缝隙,玛格丽特·米歇尔终于人受不了自己的丈夫了。不久之后,玛格丽特·米歇尔就搬到了父亲的家里,和约翰·马施开始分居,而约翰·马施自然把这件事情记在了梦工厂的账上。

这些事情综合在一起,已经能够说明约翰·马施为什么会选择刺杀了。

这篇文章最具有震撼性的地方,是三张照片。这三张照片一看就知道不是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的。照片看起来和一般的照相机找照来的照片有很大的不同,有些模糊,而且从光线上看也无法和照相机中的照片相比,而且清晰度上粉本无法达到正常的标准。

写这篇文章的记者说这三张照片不是从照相机上来的,而是从一位业余摄影爱好者拍摄的一段只有一分钟作用的胶片上抠取的。

这个业余摄影爱好者是一个电影迷,有一台小型的摄影机,这一天晚上,他的妻子过生日,一家人在华盛顿的一个餐馆庆祝,妻子吹蜡烛的时候,这位先生拿起了摄影机拍摄了妻子吹蜡烛的镜头。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拍摄的这段只有一分钟的镜头,却拍下了一段让人震惊的秘密!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