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七十八章 新学正

红楼读书郎 商狄 1997 2024-04-11 13:23:48

翌日。

陈恒起床后,照例跟着大家前往学堂。六七个人走在一处,前后位置各不一致,看上去倒很有声势。路上碰到的同窗,见到这一帮人过来,纷纷朝着陈恒打招呼:“学兄。”

对此,陈恒以及他的朋友都已习以为常。自从书院里的童生多起来后,甲班也不得不实行能者上的规矩。

别看甲班听起来威风,每三个月一次的例考,这个班的学生跟其他人比起来,还要多考一门策论。而且他们写的策论,会由裴怀贞亲自审卷。

崔游道、杜云京在时,他们还能跟陈恒争一争甲班第一的名头。如今这俩人先后考中秀才,可以说在童生里,陈恒已经独占鳌头,无人能望其项背。

虽然听起来有点猴子堆里称大王的意思。

陈恒自嘲的笑笑,跟又一个向自己打招呼的同窗点点头。

走进学堂内,陈恒如今的位置已经移到中部,邻侧就是薛蝌。至于江元白、钱大有、辛素昭这三个,全部在后排。薛蝌跟他都很羡慕。

堂内共有四十多人,一百多个童生总共分了三个班,幸运的是梅晟嘉不在这个班里。大家刚刚坐定,书院里新来的学正也踏着步进来。

来人年约三十来岁,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目,直鼻权腮。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年帅哥。

新学正站在众人面前,未语先笑,目光扫视过还带困意的学子,奇道:“昨晚睡得不好?”

学子们嬉笑一片,新学正比起之前那位要风趣幽默不少,在学生中很有些名望。

有人起身答道:“想到今日能见到学正,我便翻来覆去,辗转难眠。”

这位学正姓贾,因称呼贾学正有些不合适,学子们都直接称呼其为学正。

“这样啊,”贾学正晒笑一声,故作欣喜道,“既然如此,我这就去跟你们徐师说一声,明日也交给我来吧。”

“学正不可,徐师我们亦是想见的。”立马有人举手急呼,众人当即哄笑。

眼见贾学正笑着用手点自己,刚刚说话的学子赶紧起身向夫子行礼赔罪。贾学正哪会在意这个,只抬手让他安心坐下。

“精神既然好点,就开始读书吧。接着昨日的那部分,继续读。”

众人应诺,纷纷打开书,开始摇头晃脑诵读。

陈恒亦是微妙的收回目光,别人不知道这位新学正,他可是熟得很。

新学正姓贾,名化字时飞,别号叫雨村。前些年,贾化刚来书院时,陈恒还不知道对方是贾雨村。直到某天听到徐师称呼他为雨村,陈恒才知道对方有这么一个别号。(注1)

不过连林妹妹,他都见过。只是碰上一个贾雨村,陈恒也就感叹一句:扬州真小啊。并没有将此事,太过放在心上。

一个时辰的早读结束,陈恒又要前往讲堂上课。今日并不是讲史,山长依照顺序点了杜云京出来,给甲班的学生讲起策论之道。

杜云京的讲法一板一眼略显枯燥,远不如之前的崔游道生动。好在每人只讲一日,十日一轮。新来到甲班的童生,只要忍忍也能过去。

陈恒是听的最起劲的那个,因为十日后讲策论的人,就是他。

他把杜云京跟崔游道的讲课方式作比较,希望自己能吸取两人的长处,化为己用。

将纸上写的满满当当时,离下课也就不远。

正午吃饭之前,陈恒顺路绕过体仁馆看了眼桃树。他如今去林府犹如回自己家,跟林妹妹的联络,到是不用再麻烦纸鹤托信。

可每天来看看桃树下飘舞的纸鹤,心情也会不错嘛。陈恒多看了两眼,就回到寝屋跟同窗们一起准备出门吃饭。

如今书院人多,也就不再要求大家一定要留在书院内吃饭。只要有年满十五的同窗陪同,中午出门吃个饭,书院还是允许的。

下午的课倒没什么可赘述的地方,陈恒这个臭棋篓子,在围棋课上憾吞三胜七负,草草收拾好棋盘就跟钱大有一道回屋。

这门课真邪门,脑子聪明的人,下围棋不应该也很厉害才对吗?

薛蝌今日回来的甚早,见到陈恒跨门进来,两人默契点点头。跟钱大有说过一声,两人就匆匆离开书院,朝着胡记书楼出发。

四月的天气,既不冷也不热,十分适合散步放松。路上,陈恒瞧出薛蝌有些紧张忧虑,就拉着他一边走一边看着街上的热闹。正是小桥流水人家,游人轻坐马,小贩沿街夸。

走一路,瞧一路、说一路。来到胡记书楼时,先见到的人是胡祥。这人是胡源的二弟,年方十六。读过几年书,现在跟着他哥学习怎么管书楼。

胡源因为发掘出奇书《聊斋志异》,给胡记书楼挣下好大的名气。他的东家亲戚已经将扬州的书楼,彻底交给他来管理。自己则去到苏州,又开了一家胡记书楼。

胡详一见到陈恒,就惊喜道:“陈弟,你来啦。快请进,快请进。我哥现在在屋里休息,我这就去喊他。”

“有劳有劳。”陈恒拱拱手,笑着走进茶室,与薛蝌一起坐着饮茶。

没一会,简单洗漱过的胡源,就推开门笑着走进来。

“陈弟,可是写好新的故事,准备拿来给我?”

陈恒闻言,不由苦笑一声,赶忙摆手直言,“没有,没有。胡大哥,还是让我再休息一阵先。”

胡源不免露出失望之色,脸上的热情倒是不减。只吩咐身边的下人,再去换一壶好茶来,就坐至两人身边。

这五年时间,陈恒凭着《聊斋志异》赚了几百两,占着大头的胡记书楼肯定只会多不会少。

别看一本《聊斋志异》才卖个十几文,可架不住买它的人多啊。

而且做生意这种事,很少有人上门只买一样东西的。大多数人左挑挑右看看,往往也会买些别的东西带走。

一来二去,这胡记书楼从中到底赚了多少没人知道。不过他们家把左右的屋子都盘下来,又重新扩宽店面,让人从外头走过就觉得十分气派。

等到新茶上来,三人浅浅喝过,这才把不着边际的闲聊,转到今日的正事上。

将陈恒的来意听了个明白,胡源也有些新奇,十分疑惑道:“陈弟是怎么想到做这一行。”

“因为没人做。”陈恒坦言道。

“那官府允许我们做吗?”

陈恒点点头,关于此事他请教过林伯父。从他口中得知,官府明文上也是不禁止此类事。

林如海说:“只要按时交税,不妄议国事。”

牢记这两点,朝堂倒十分鼓励民众想出新的赚钱法子。

胡源忍不住站起身,绕着屋内走上几圈,还是犹豫道:“陈弟,你能再给我说说你的打算吗?就是这个……”

“报纸。”陈恒笑着说出名字。

“对,这个报纸,跟邸报到底有什么不同?”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