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隔离措施制造了真空环境后,探测器切开了一艘雪茄型战舰反应堆的外壳。
切割的行为似乎触发了反应堆内部残余物的某种机制,空气与蓝色的切伦科夫光抖动闪耀着从切口喷射而出——就算这真是个核反应堆,内部的核燃料在百万年的时光中还没有衰变到一定阈值之下,可战舰内部又没有浸没在水之中,哪里来的切伦科夫效应?
紧随着锥状光线涌出的一颗颗漂浮的颗粒,环绕着古怪的场,改变了触及的反应堆内部泄露空气的折射率,使得其中的介质光速降低到了0.8c以下,变得与水差不多,同时又放射着贝塔辐射,因此导致了切伦科夫现象。
一开始,蓝色的光点泄漏物没有表现出攻击性或其它智能性,也没有表现出什么其它效应来,它们只是跟随着反应堆内部空气喷涌而出,完全是隔离出来的真空环境泵吸导致的泄露。
可当它们其中一些接触到探测器核心自然逸散的那丁点魔力时,变化发生了。
发出光的微粒与魔力结合到了一起,奇怪的改变光传递介质折射率的场向内收缩,切伦科夫光的范围也同步内缩着,直至完全消失。
探测器打开了魔力传感器,检测到反应堆内泄露物颗粒与魔力结合到了一起,并非是生命体内部有机分子团同化魔力那样的替换氧原子的结合,而是多个单魔力相互组合成子单元形式那样,与魔力捕获的核外电子层毫无关系的组合。
因为魔力没有替换反应堆内部颗粒的原子,探测器无法通过魔力视觉“看”到颗粒的具体结构,只能感受到它异常的巨大,与魔力根本没有处在同一个级别之上。通过光谱分析和电子隧道扫描,格拉维斯确定了颗粒的表面结构。
这东西的外壳是由两万多个碳原子组合而成的球体,也就是说,颗粒的表面是一张闭合的球状石墨烯网,将真正的功能结构隐藏到了外壳之下,让龙摸不着头脑。
奇葩的是,探测器居然可以将与魔力组合了的微粒回收到魔晶之内进行利用,它们仿佛就是一种体积巨大的环境魔力那般,能接受部分魔力指令集的调用。
这难道是一种百万年前的以魔力相关的微型器械?格拉维斯满脑袋都是疑问。
如果假设成立,那么这东西应该算是一种与魔力相关的纳米机器,那么把纳米机器放到反应堆之中的目的是什么,是特殊处理的燃料,还是反应堆进行自我维护修理的装置呢。
更多的探测器对着不同风格不同型号的反应堆开始了切割大业,释放出了更多的纳米颗粒。
三种风格的战舰显然是相同的技术路线指导下在不同文化中产生的分支,战舰的能源核心反应堆虽然细节上有所不同,却完全是同一种理论的产物。
探测器进入到了反应堆之内,获得了不同型号反应堆的详细结构,也找到了纳米颗粒的容器。
容器独立于反应堆之外,三种战舰的布置有所差异。雪茄型战舰的纳米颗粒处于外围数百米厚度的复杂装甲结构层与外圈武器控制舱之间,几乎将整个舰体包裹,平均厚度也达到了百米级,就如同是与装甲放反了位置的全方位TDS。
在水面舰艇的设计中,除了防雷外,TDS因为占据着大量的舰体内部不规则空间,还被充当淡水、燃油等流体物资的存储舱室,同时也能通过这些物资吸收更多的鱼雷战斗部能量,提高防御效果。
箱型战舰的纳米颗粒容器布置在舰体两侧,厚度同样达到了百米级,塔型战舰的容器则在舰艏,占据了整个战舰核心舰体三分之一的容积。
格拉维斯几乎可以确认,这东西就是战舰经过特殊处理的“燃料”。因为它同时发现了通过管道和闸门连通着反应堆的第二个巨大容器——工质舱。
雪茄型战舰的舰壳武器舱再向内圈,箱型战舰的甲板与舰底层,塔型战舰的舰舯,就是容积比纳米颗粒容器更大的多的工质舱,里面堆满了高纯度的铁颗粒,同样经过了纳米颗粒化处理,只是没有燃料那么奇特,完全就是是凡物的铁粉而已。
得益于类壁材料强大的物理性质,百万年中没有任何空气泄漏到工质舱之中,铁粉依然保持着纯净,只是因为分子热运动大部分融成了一块块不规则的铁块,保持着纳米颗粒状的已经没有多少。
燃料舱与工质舱,就占据了战舰体积的五分之四以上。
当反应堆开启,燃料与工质将会被泵入其中混合在一起,然后施加某种少年龙尚未弄清楚的相互作用,把工质加热成重粒子等离子团,送入舰尾的巨大发动机中喷射而出,为战舰提供澎湃的推进动力。
这些战舰大概还只能做到行星系内自由航行,顶多在可能存在的保障舰跟随下能耗费漫长的时光跑一跑比邻星而已。
说起来似乎没什么,但是要是能修好其中随便一艘,哪怕是最小的四级雪茄型战舰,也都有着真正的歼灭自流体平衡岩质行星的力量,全方位超越了格拉维斯捏出来的希波姆提尔曼号。
修复是不可能修复的,战舰内部的系统早已完全崩溃,只有那些类壁材料支撑保持着原本的结构,其它所有的功能结构都已经在百万年的时间侵蚀下变成了不可名状的玩意,少年龙就算耗尽算力也顶多能还原个详细的舱室布局,对战技整个复杂的系统就完全无能为力了。
它更在意的是,是谁,又为何要把这些战舰全部插在壁之上的一个手掌印之中,这代表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意义?
行星系内战舰的交战距离已经拉到了光秒级,根本不可能挤到地表那么狭窄的空间之中交战,甚至不会主动接近主物质界这样庞大的自流体平衡行星。